进一步规范基层干部之思考

    发布时间:2015-10-20 09:25    
 
  今年以来,我县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大力整治“四风”问题,严格落实抓一把手、抓典型、电视问政等举措,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干部队伍作风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不容忽视的是,新常态下干部队伍出现了“不作为、不善为”的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主要表现
  (一)不作为时有发生
  1、明哲保身不敢作为。一是怕出问题不作为。有些党员干部认为现在上面要求越来越严,稍不注意就违反相关规定,甚至会触及底线受处分,于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宁愿不做事也不愿犯错误”的心态,选择了干脆“不做事”。二是怕做不好不作为。有的干部担当意识不强,工作中“难”字当头,“怕”字为先,躲奸溜滑,特别是遇到疑难信访问题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躲不过只还原问题,不处理问题,缺少直视问题、直面矛盾的胆略。
  2、故步自封不愿作为。一是贪图安逸不作为。经常听到有人抱怨现在饭不能吃了、酒不能喝了、干部不好当了,干脆图个轻松,什么也不做,到单位签到混日子。一些窗口单位“门好进了、脸好看了,话好听了,就是事难办”,一句“业务已受理,请耐心等待”便将人打发。二是无利可图不作为。有的干部凡事“利字当头”,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找关系、托人情,千方百计抓到手里;如果是无利可得的事,即使是自己分内之事也不管不顾。三是不思进取不作为。由于领导职数受限,干部上升空间越来越窄,提拔任用看不到头,认为干得再好也还是这个样子,久而久之,产生不愿再干、不愿吃苦受累的想法。
  (二)不善为较为普遍
  1、能力不足不善为。新形势下,一些党员干部不是不想作为,而是因缺乏真本事和硬功夫而不善为。有的干部确实是在干,但就是干不了、干不好;有的干部理论知识丰富,但工作方式和基层实际脱节;有的干部领导能力较强,但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面对基层突发事件、群众信访问题束手无策。
  2、好大喜功不善为。有的干部习惯于喊口号、唱高调,光打雷、不下雨,只有唱功没有做功。有的干部热衷于拍脑袋、不顾实际、不重实情,只知道指手画脚瞎指挥。有的干部选择性办事,只唯上不唯实,上边说的马上办,群众说的没听见;领导见到的抢着做,领导见不到的无所谓,导致工作背离群众意愿。
  3、倚老卖老不善为。有些领导干部自以为工作经验丰富,不学习新政策、新规定,还是以老眼光看待新问题,凭老办法办事,结果令群众不满,甚至违背上级精神。
  二、对策建议
  1、加强教育。一是加强宗旨意识教育,通过培训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良好导向。二是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
  2、落实责任。把不作为、不善为现象的治理纳入党委主体责任范畴,增强党委特别是班子一把手的责任。同时,发挥纪委监督作用,对不作为、不善为、乱作为严格责任追究。
  3、规范行为。对单位,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公开晒权,规范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个人,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办事效率等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出台《治庸治散问责办法》,对不作为、不善为、乱作为严格责任追究。(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