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王伟志:余热亦生辉 夕阳映初心
王伟志同志现年72岁,中共党员,陕西省渭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退休干部。他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能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用新思想、新理论武装自己。自2012年退休以来继续在渭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市干休所红色党建阵地发挥作用,向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的红色精神宣讲等方面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10年被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2019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1年7月1日,被省委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党叫干啥就干啥
“一朝入了党,终生忠诚党。”王伟志清晰地记得,1975年6月26日,在新疆和田,入伍两年多的他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9年来,从一身戎装驻守边疆,到退役转业服务地方,再到退休返聘继续发光发热,王伟志始终坚守着“忠诚于党、无私奉献”的初心。“我这一辈子,就只想干好一件事,党让干啥就干啥”王伟志说。
2012年他接受原单位返聘以来,在全市农家书屋建设中,争取资金购发2万余册书籍送镇村,有力配合了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他时时刻刻将青少年放在心中,2012年至2014年,中国关工委开展“春苗营养厨房工程”,向贫困县留守儿童多的学校赠送厨房设备,为了能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花甲之年的他,两年间奔波在渭南各个县区,先后为富平、澄城、白水、临渭四区县52所中小学校增配了价值240万元的厨房设备,受益学生2.1万人,被评为“落实春苗营养厨房工程”先进个人,受到中国关工委的表彰。在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工作中,先后协调各级关工委筹措资金21万元,资助青少年3165人。
2017年至2018年,66岁的他多方努力,争取中国关工委的“少年硅谷项目”在渭南落实,渭南市60个中小学校建立了科技教室、两个县建立了科技中心,配备了价值700万元的科技教学设备,配备有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木工坊等教学设备,辐射到160所中小学提升科技知识学习,彰显了社会的关爱。
我不怕累,就想为党多干点事
在很多人眼中,到了王伟志这个年纪,该颐养天年了。王伟志10多年来却依然规律地学习、工作,积极组织、参与老干支部活动,不论严寒酷暑都斗志昂扬,精神饱满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说这是“事业养老”,分外充实。
2019年,王伟志所居住的市干休所建起了红色党建阵地,有红色文化传承室、红色文化长廊、老党员之家、红色讲堂,是市关工委挂牌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他担任干休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四点半”课堂班主任、红色宣讲团公益宣讲员。他主动承担讲解任务,戎装在身、身佩勋章、“面对面”义务向参观人员讲解红色文化长廊中的伟人和军人事迹以及干休所老一辈革命者的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吸引省内外各级各单位268余批,3.6万余人前来聆听学习。
2020年以来,他充分发挥老党员课堂阵地的作用,讲课83次、“四点半课堂”开展活动22次、参与群众红色活动日18次、“老党员课堂”60次、“老少共话二十大”活动57次,有1.8万余人倾听过他的报告。
在三年疫情期间,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他每天早早起床,坚持防疫值班,在抗“疫”一线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核酸检测、核查登记、防疫宣传、防护消杀等疫情防控工作。在抗击疫情最紧要的关头,他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危急时刻能豁得出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铮铮入党誓言,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着大院每一位居民。“老王啊,起早贪黑累不累?”大院居民董兰芳问,他却总说“我不怕累,就想为党多干点事”。
我不是老典型,但希望你们都是新传承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如今,王伟志已步入古稀,但他始终牢记党的教诲,展现新时期老党员的先锋形象和崭新风采,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王伟志多年来坚持传播党的声音,时常将学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政策讲给身边人,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近几年,他深入社区、企业、机关向广大群众和干部职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党的历史以及红色故事。有时遇上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也从不推诿,总是高高兴兴做好宣讲工作。王伟志同志讲课从不照本宣读,而是把内容烂熟于心,又能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到声情并茂、生动形象、激情洋溢。他曾在讲台上动情的说“同学们!时光催人老,加油啊,我不是老典型,但你们个个都是新传承”。2021年至今,他深入社区、学校讲述党的历史、红色人物故事、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70余场,听众1.5万余人。
“一日入了党,永是党的人,党的培养让我不断进步成长。入党49年,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都坚定地跟党走,愿为党的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王伟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