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渭南市华州区:“红・绿・蓝”党建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信息来源:渭南市华州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吕卓  发布时间:2024-03-13 15:50    

        近年来,渭南市华州区坚持党建领航,以“红・绿・蓝”党建品牌深耕基层党建,在巩固、优化、提升上持续用力,全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华州样板”。

        “三个坚持”激活党建引领“红色引擎”。坚持组织引领点燃“红色动能”。实行区委常委包抓、成员单位参与的联镇包村制度,建立区委组织部科级干部和组室包联基层党(工)委机制,把乡村振兴作为实施“书记项目”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强化头雁提升、双培双带、外引内培人才三措并举,运用区级重点培训、镇(街道)党(工)委小班培训的形式,努力提升发展本领。坚持创标达标厚植“红色底蕴”。实施支部点亮行动,开设实战课堂巧打党建“擂台赛”,推行党建工作月轮流现场会制度,集中开展“党建业务提升月”活动,定期召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成效观摩会,搭建产业发展擂台,积极推动支部建设标准化、村级权力规范化、互助共促常态化,跟踪问效、产业发展。坚持典型引路激活“红色细胞”。实施党建综合体建设,开展百名功勋党组织书记培优、百名年轻党员培养、百名致富带头人培育、百项特色产业领富、百名乡土人才选拔、百个示范品牌创建“六大行动”,培育致富带头人309名,储备村级后备力量320名,打造20个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涌现出杏林镇“党建+N”、高塘镇强村公司等一批发展典型,以“头雁先飞”带动“群雁齐飞”。

        “三个聚焦”推动集体经济“绿色发展”。聚焦夯基固本发展“绿色经济”。以党组织为纽带,深入开展机关党组织和村党组织、村级集体产业结对共建,鼓励联村、联镇共建,突破村域、乡域限制,持续加大政策扶持、技能服务、平台搭建力度,集聚土地、人才、产业等发展要素,初步形成高效果蔬、工贸服务加工、乡村旅游、特色干鲜果、土特山货五大产业发展态势,建立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抱团”发展模式。聚焦融合发展拓宽“绿色产业”。因地制宜推广村级集体经济“十种模式”,采取筑巢引凤模式创建皮鞋、毛绒玩具、生活用纸等“村社工厂”,抓实村企联建,在渭华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实施产业项目33个,扩大高塘镇南堡村“红色村”试点效应,培育华州革命传统红色游、张桥村文化游、李坡村千亩植物园观光游等项目,实现集体经济多点开花。聚焦品牌建设擦亮“绿色名片”。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思路,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毕家芦笋、华州山药、普罗旺斯、大接杏等优势特色产业,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9个,成功培育“华州杏李”“水果西红柿”“羊肚菌”“果沁农庄”等农产品和品牌,推动乡村抱团发展、连片振兴。
        “三个着力”织密乡村治理“蓝色屏障”。着力培优育强淬炼“蓝色队伍”。大力实施“头雁”选育、“雏雁”培养、“归雁”回引工程,建立300名优秀农业骨干人才和乡土人才信息台账,开设乡土人才培训班,成立专家服务团,开展“百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活动,建立8个区级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126名专家服务团,设立产业技术服务“110热线”有效破解发展瓶颈。着力创新机制破解“蓝色密码”。实行镇班子成员包村、支委包片、党员联户机制,定期开展村级班子研判,全面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村级事务“小微权力”制度。建立村企联建、社会组织帮建、村民共建的协同治理格局,45家企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着力建强网格书写“蓝色答卷”。建立推广“群众点单、组织建单、党员接单”工作法,实施“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建立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网格员队伍和党员志愿服务队,推行党员代办服务,建设全覆盖、高效能、暖民心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微治理”取得“大成效”,奋力谱写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