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精品力作——观六集纪录片《长江之歌》有感
刘会锋
“这样一条流淌在东方土地上的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一条连接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河流。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记载着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也留下了一万年以上的生存密码。”最近,在中央电视台观看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国家一级编剧夏蒙作为总导演、总撰稿的六集纪录片《长江之歌》,很受教益,很受启发,很受鼓舞。该片以六集《我们赞美长江》《你从雪山走来》《你从远古走来》《挽起高山大海》《灌溉花的国土》《推动新的时代》300分钟的篇幅,为展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五年以来,长江全流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用生动且真实的镜头语言,成功地展现了长江的生命脉络与岁月演绎。该片的播出和学习,对于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其从唐古拉山脉发源,流经江汉平原、江南水乡,流域面积多达180万平方千米。“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作为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一半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主力军。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结合落实情况及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组织开展规划纲要评估,调整完善规划内容。长江经济带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长江经济带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新型城镇化、对内对外开放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协同增强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力。这里是“一带一路”在国内的主要交汇地带,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实现同“一带一路”建设有机融合,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当好表率,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其次,在政治建设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1月5日、2018年4月26日、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分别在重庆、武汉、南京主持召开了三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成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里程碑。这是该片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题和主线,也是该片拍摄的纲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区域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再次,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长江从青藏高原的雪山发端,汇聚了众多河湖水系,以雄浑浩荡之势奔流入东海,也以其灌溉之利、舟楫之便孕育和滋养了长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扬弃中继承、在转化中创新,才能赋予长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长江文化中,既有江南水乡古镇、南京石头城、扬州唐城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古琴艺术,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宜兴紫砂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载体。必须注重沿江城市的协同联动,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充分涵养长江的历史文化根脉。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中国第一个机器钢铁厂、我国第一个自贸区……千百年来,长江文化带的文化基因也已经深入到了人民群众的骨髓之中。近年来,重庆沿江布局大型文化设施,湖北举办荆楚文化节,江苏打造“江南水乡”田园文化旅游线路,已经成为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有效方式,树立了标杆,带了好头。当前,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激励着我们从长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聚合“文化力量”。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推动建设长江文化旅游示范带,整合优势特色旅游资源,高品质建设长江文化旅游走廊,构建长江全域文化旅游格局。
第四,在社会建设方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投入力度,促进便利共享,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沿江省市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全社会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五,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在2016年1月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共抓大保护和生态优先讲的是生态坏境保护问题,是前提;不搞大开发和绿色发展讲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是结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侧重当前和策略方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未来和发展路径,彼此是辩证统一的。”要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特别要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切实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长江经济带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应有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从而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
(本文作者系市委党史学习教育专家组组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