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 >建党100周年 >

《身边榜样》冯安荣:科技助农 为粮食丰产保驾护航

信息来源:富平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吕卓  发布时间:2021-06-24 11:22    

       为弘扬先进典型、展示榜样力量,激发全市党员干部学习身边榜样的热潮。“渭南先锋”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身边榜样”的先进事迹,营造崇尚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的浓厚氛围。今天刊发《冯安荣:科技助农 为粮食丰产保驾护航》。


科技助农 为粮食丰产保驾护航

  在广阔的田野上,活跃着一支支农技推广队伍,他们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到农家,实际帮助村民搭建起一条“沟通”的桥梁。富平县农业推广技术研究员冯安荣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农村蹲点,不断探索总结出各类农业技术,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科技论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当地老百姓称他为“泥腿子主任”、“农业守护神”,他把田间地头当成了舞台,演绎着默默奉献在农技推广第一线的平凡故事。

  2月底,持续低温多雨天气,为了防止大棚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在淡村镇竹园村,冯安荣及时为当地群众送来了草莓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并对日常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了解答,让群众听得清楚,记的明白,全面掌握技术要领。 

  多年来,冯安荣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群众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时间倒退到2012年,小麦吸浆虫在富平县部分乡镇爆发,经历过当年事情的东华街道办锦川村村民马朋亮回忆,当年虫害发生时,他们村的小麦几乎都绝收了。

  了解到这一情况,冯安荣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实地考察,针对当下的情况拿出方案,为后面的综合防治提出技术支持,用自己的努力挽回粮食损失1600多万斤。“12年小麦吸浆虫最严重的时候,冯老师在大队举办了一个培训班,从那以后,我们对吸浆虫进行了科学的防治,连续几年小麦都丰收了。”东华街道办锦川村村民马朋亮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促农增收,冯安荣创造性的完成了多项科技创新工作,2014年,他发明的柱形田间取土器,提高了小麦吸浆虫田间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吸浆虫防治提供了技术保障。该发明不仅获得了2014年市科技成果一等奖、2015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同时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在全省进行示范推广。

  在防治工作中,他创新提出了“以成虫期防治为主、蛹期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和分级化防的技术路线,使虫害防治率由以往的不足7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防治效果得到明显提高。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33.9万亩,挽回粮食损失近4亿斤,实现净收益4.07亿元,惠及10余万农户。该项目荣获渭南市政府2014年科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政府2015年科技成果二等奖,为本地区乃至全省小麦吸浆虫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创新。“作为一线的农业工作者,就是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去,解决群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冯安荣坦言。

图片

  多年来,冯安荣始终坚持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他先后在《西农学报》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同药剂、不同防治时期对小麦吸浆虫防治效果的影响》等论文10余篇,对我县小麦吸浆虫防控技术创新、早熟苹果病害防治药剂筛选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主持开发了“一种夏玉米追施沼液的自助施肥装置”、“一种蔬菜幼苗高效移栽装置”、等4项实用新型专利,均获得国家证书。参与编写了《日光温室樱桃》等4个地方技术规范并发布,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他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试验项目30多项,示范项目10多个,推广项目20多项,他个人累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市级科技成果奖7项。

“再大的事情大不过农民的事情。”这是冯安荣常说的一句话。冯安荣常对同事说,农业部门就像消防队,技术人员就像“灭火器”,必须始终坚守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出现在老百姓急需的时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父老乡亲排忧解难,才能真正体现农业人的价值,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知冷知热的“知心人”。

  “他作风淳朴,经常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专业技术能力强,经常带领我们在农业生产中为群众解决了很多技术生产难点,是我们身边学习的榜样。”同事韩晓萍这样评价他。

  扎实的工作作风,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肯定。近年来,他先后入选陕西省植保技术推广专家,渭南市拔尖人才。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渭南市科技英才“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富平县劳模等荣誉。

  28年来,为了大地的丰收,冯安荣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入这片自己挚爱的黄土地,在默默耕耘、播种、收获着。“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农业工作者,跟着农民走,围着田埂转,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技术服务,是我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