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党员干部教育 >心得体会 >

大荔:读《梁家河》重走组工干部初心路

    发布时间:2018-07-18 18:14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就是习总书记对于梁家河的情怀。纪实文学《梁家河》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章节34篇文章,全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

  艰难困苦磨炼人的意志。在梁家河时,习近平吃的是窝窝头,穿的是破衣服,住的是土窑洞,白天受风吹日晒,晚上有跳蚤为伴。由此我想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习近平总书记说:“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也没有难到那个程度。”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丰衣足食,楼房小车,夏空调冬暖气,但仍有人不思进取,只知追名逐利,真是让人汗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们应当直面艰苦,经受磨练,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最终成就自己。

  唯有学习才能铸就人生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下乡的七年中,炕头枕边桌上从未少过一样东西——书。在梁家河,虽然物质条件十分艰苦,但习近平的精神生活无比丰富。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他涉猎广泛,有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等。去上山放羊时看书,上工干活休息间歇看书,晚上回窑洞依然点着煤油灯看书,他对知识的渴求在陕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更加突出。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因其父习仲勋之事影响,受到非议,最后也化为了一句“一满帮间”了,这期间思想上的压迫,从低落到崛起体现的是一个人强大的精神。15岁的少年在贫瘠的陕北小村落开始了一个人的艰苦奋斗,种地放羊,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在接受了梁家河人的温暖后,他立下为人民谋实事的坚定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带领梁家河的群众闯出了一条宽阔的光明之路。

  2018年开年时习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勤学、善思、活用,在“学、悟、谋”上下功夫,学习本领,掌握组工干部应知应会内容,精通业务,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大胆创新,提出合理建议,致力于工作的创新改革。

  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读着《梁家河》,感受到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说过:“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习总书记知道群众心里想什么、最需要什么,他明白自己该干什么,那就是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理想信念。从北京来到梁家河,面对种种落差,年少的他就坚定了为民做实事的信念,这种信念和抱负,注定他是一位不平凡的领导者。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们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众所需所想,以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蓝图转变为现实存在作为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