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党员干部教育 >心得体会 >

从“习式风格”中品味何为“合格党员”

    发布时间:2016-09-27 15: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称之为“习式风格”。习总书记引经据典的风格之所以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不但是因为能古为今用,还因为他能赋予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鲜活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让听者、读者能心领神会,深受启发。当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不断深入,笔者认为,深入学习和领会“习式风格”,对品味何为“合格党员”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2014年1月20日,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讲话中引用这句话,意在告诫广大党员干部,不要放过任何与群众有关的细节问题,每个细小的错误,在群众那都会变成的负担。每一分改进,都会给群众带去如乘法般的扩大效应。党员和群众的区别怎样看出来?首先应该做在平时,党员是党的各项重大政策的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执行者和实践者,不但自身要学深悟透惠农政策,还要给群众讲通讲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做好调研,切实做到扶贫到户到人;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起好示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动员广大群众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有害群众利益的事不做,远离“四风诱惑”,“干净”为人。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201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署名文章《关键在于落实》中引用这句话,意在强调实干兴邦,为政最重要的是付出实际行动,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反之,浮夸文饰百姓就不得安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政策传递的神经末梢,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终落脚点,党员干部只有秉着实干为民的精神为群众谋福利、做好服务,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党的政策才能在基层落地生根。作为党员,关键时候得站出来,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要有点子、有路子;在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方面,要出人、出力、出点子、拉资金,通过实干,促进基层事业更上一层楼,应是每个党员干部需要掌握的第一本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群众是动力,领导是关键,有什么样的带头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笔者,在基层工作多年,发现了一个规律。班子团结,凝聚力好,这个村往往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头,群众的幸福指数也高。这就说明了这个班子的班长、带头人(支部书记或村长)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了良性作用,他们的关注焦点往往是这个村的经济水平如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完善,如何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的收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发挥好了,这个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增强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子的经济怎能不好。反之,那些带有私心办公、不为群众谋利的党员干部始终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戴和认可。
  当然,何为“合格党员”?不能一言以蔽之,但“习式风格”中所蕴含的道理,确实值得每个党员干部仔细品味和参悟。(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