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杨兆森
本期人物:杨兆森,男,研究员,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团特聘专家,市管拔尖人才,市“三三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研究领域:植物保护。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科研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实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保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市农技推广在农作物高产创建、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农药残留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市粮食持续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但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更高,农技推广工作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合性推广人才缺乏。目前,农技推广人员普遍存在知识面窄、结构单一等问题,面临农民的实际问题时常束手无策,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高度综合性。农技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技术服务不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新型经营主体服务要求。
农技推广体系衔接性差。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在健全、完整的推广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尤其是遍布基层、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从事推广工作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其作用与地位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整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体系的基础。我市农技推广工作与县级农技中心及其区域站的衔接还存在问题,部分工作上下体系不顺,缺乏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现代服务模式,不能实现从单项技术服务向集成技术服务转变、从单个环节技术服务向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转变。科技攻关缺乏应有的协作精神,农技信息化服务仍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农民文化科技水平较低。我市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超过4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60%以上新生代不愿意回乡务农。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科技相比,许多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仍然相对较低,且自身对文化知识的渴求程度不高,对于农技推广产生了一定阻碍。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
大力推进农技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依托农业信息化成果,建立融12316电话热线、移动服务平台、农企(专业合作社)QQ群、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远程网络在线服务等“六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系统,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水平,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特别是利用远程农业科技在线服务系统,开展远程即时服务、远程培训、远程诊断等,全方位、及时、便利服务于农民。
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建设。瞄准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以项目为依托,打破部门、地域、行业、单位、学科界限,推进中省市农科教结合,建立起紧密衔接、产学研密切协作的联合团队,上下联动,协作攻关,共谋发展,解决生产难题,创新一批成果,转化一批成果,推进高新农业科技的快速推广。
健全适应现代农业的物化技术推广模式。建立农技推广服务首席专家制度,完善以农企、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技推广机构为协作的服务方式,重点围绕机械耕种收、菜瓜种苗统繁供、肥料统测配、病虫统测防等开展配套服务,推行产前信息、产中技术物资、产后销售一条龙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增加农民收入。
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继续开展设施蔬菜等标准园建设,实施提质增效工程,重点推广控水、控肥、控药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对农民科学技术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加强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现代园区等农业新型组织的多元化服务对象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雷转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