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人才工作 >专家建言 >

关于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5-10-28 11:06    

关于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
刘崇怀


  本期人物:刘崇怀,男,1965年7月生。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兼任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资源与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副会长,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农学会葡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东大门建设智库专家,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副主委等。
  渭南市为陕西省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葡萄生产作为渭南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现有40万亩左右,年总产量45万吨,总产值35亿元。临渭区葡萄栽培面积25万亩左右,先后被授予“中国葡萄之乡”、“陕西葡萄之乡”称号,被认定为“陕西葡萄第一区”,被命名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等,是陕西省著名的时令水果基地。
  面临问题
  葡萄快速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品种、种苗、栽培方式、病虫害的规范化防治、水肥的合理利用,以及全国葡萄产业快速发展给渭南葡萄生产带来产销压力。
  品种结构不良。在40万亩葡萄中晚熟品种达30万亩,夏黑、巨玫瑰等早、中熟品种有少量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主栽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葡萄销售压力大。
  栽培技术老化。栽培方式以露地栽培为主,避雨模式、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刚刚起步,总面积不足5万亩,适宜设施栽培配套技术尚未完全形成。
  生产管理乏规。栽培缺乏适宜简约管理模式;病虫害防治和土肥水管理缺少规范管理,农药、肥料和水浪费现象依然严重。
  生产劳力短缺。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力结构不合理,青壮劳力减少,影响产业发展。
  果实品质不优。前几年葡萄销售较畅,果农质量意识淡薄,片面追求高产,但近年全国范围内葡萄种植规模扩大,葡萄总产量不断增加,2014年部分地区已现销售压力或卖难现象。葡萄品质升级势在必行。
  嫁接应用不广。果农大多采用扦插苗,抗性砧木嫁接苗利用较少。
  主栽品种不宜。渭北盐碱地面积大,主栽红地球品种抗寒性差,适宜盐碱土壤的砧木和抗寒砧木未推广普及。
  苗木检疫不严。苗木来源主要依靠外地调运,检疫不严,将会存在葡萄根瘤蚜和根结线虫等检疫对象传入本地的风险,带来潜在危害。
  雨季危害成熟。7—9月是渭南雨季,适逢露地种植葡萄成熟,普遍存在病虫害发生严重、用药频繁、防控病虫的农药使用与安全间隔期冲突较大、果品质量安全隐患多等突出问题。
  发展建议
  做好产业规划,依托技术发展。加强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主要科研院所联系,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推广;建立市级葡萄良种苗木繁育圃,重点繁育试验适宜渭南栽植的抗盐碱、抗寒、抗病砧木品种,提高渭南葡萄建园质量和树体抗逆性;对从外地购入苗木进行严格检疫,防止葡萄根瘤蚜等检疫对象传入渭南;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防治。
  优化品种结构,发展规模适当。逐步从现有品种结构调整为早熟品种占15%,中熟品种占25%,晚熟品种占60%以下,多样化模式可拉长葡萄果实市场供应时间,减轻关中地区“秋霖雨”对葡萄产业的严重危害,也可避免其他地域葡萄产品的市场冲突和影响。知己知彼,适度规模;小规模,大基地;高端品种有效控制,设施葡萄适当发展。
  扩大避雨栽培规模,适当发展设施栽培。推广避雨设施栽培技术,避开雨水直接淋打成熟期果实,减轻病虫害发生。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栽培可提早上市,提高效益。
  重视葡萄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品质是发展的首要问题,质量成为增效增收的瓶颈,葡萄产业的发展将是以质量求生存, 以质量求效益。
  实施简约化管理,促进专业化发展。合理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少用除草剂甚至不用除草剂,树下适宜长草甚至种草,加大土壤有机质和营养素储备,降本增效。倡导种植能手种植,促进专业化发展。
  深化产业加工,推进融合发展。可选适宜品种,发展葡萄汁生产,以做基地供给为宜。酒庄文化可作观光,但不宜大规模发展。推进观光、生态、体验与产业融合发展。
  重视科技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科研队伍建设,落实科研和人才政策。建立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团结、交流、协作,引导产业发展。加大技术普及力度,重点培训村级农民技术员。
  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促销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提高知名度;销售季节,成立专门调解仲裁机构,及时调解和化解购销矛盾,保障有序的市场销售。(雷转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