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人才工作 >专家建言 >

关于小麦收获阶段的问题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0-02-04 10:13    

  田张厚,富平县老庙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全国科技兴农标兵、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渭南市农业专家服务团特聘专家。
 
  渭南市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是全国农业发祥地之一,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宜,黄、渭、洛河在此交汇,灌溉条件良好,历来是陕西最优的农业生态区。素有“陕西粮仓”和“陕西棉库”之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升高,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去年统计,全市粮食总产达228.6万吨,连续五年实现丰收。
  然而,去年我国北方麦田大面积遭遇罕见的旱灾,严重影响了小麦增产,眼下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针对小麦收获问题,如何保障农民的最大利益,笔者有三点建议:
当前小麦收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存在天旱麦稀,收获不合算的思想。近日笔者调查了渭北旱腰带富平、蒲城两县部分乡镇,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旱地小麦亩穗数少(今年17.3万穗,仅占常年的60%左右),麦稀难收割;小麦株高仅有40多厘米(株高50厘米以上占32%,40—50厘米占47%,30—40厘米占21%),只有常年小麦株高的一半,对当年小麦收获造成很大困难。
  ----缺乏科学收割造成的浪费问题。提起小麦收获过程中籽粒落洒回田问题,有好多人认为是司空见惯的小事或不可避免的必然损失。科学收割方式和一般收割方式造成的落粒程度却相差数倍。据笔者2006、2007、2008连续三年调查,24%的田块亩落粒约在10—15公斤,62%的田块落粒在25—35公斤,14%的田块在40—50公斤,每亩平均落粒27.9公斤。如果我们调好收割机,及时、适时抢收,将每亩小麦籽粒抛洒量降至15公斤以内,即亩增收12.9公斤,相当于小麦平均亩产提高了4—5%。按照每斤小麦农民获利0.055元和全国小麦平均亩产153.8公斤计算,小麦平均亩利润为33.90元。那么,每亩减少抛洒12.9公斤小麦,就等于种植小麦亩利润提高了60.9%。
  几点建议:
  ----政府引导,科学收割
  小麦收获期抛洒浪费的原因,除人为无法抗拒的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收割机“调理缺陷”,脱粒风力偏大,麦糠裹卷麦粒飞出或是边轮压倒、漏割所致。二是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蜡熟末期”收获的农技知识,收获偏晚,颖壳松散变硬,容易落粒;秽茎变脆,容易掉秽,形成过迟收获脱粒。三是各级政府、干部、农民对小麦收获期抛洒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农机管理部门逐村逐个的收割机,检测的机械性能。在今年旱地小麦普遍减产,株高降低(相当一部分麦田株高不过尺)的特殊条件下,收割时麦茬高度压低到10—15厘米尤为重要;试测、制定机械落粒管理条例,最大限度降低机械抛洒损失。农技部门应将小麦适期收获标准编印成“技术明白纸”,通过县、乡政府组织村组干部发至每个农户,促使达到家喻户晓,指导适期收获。适期收获标准应是:麦穗变黄,叶片枯黄,茎杆全黄,茎节微绿(即“三黄一绿”),籽粒内部呈蜡质状,且能被指甲切断为最佳收获期。过迟落粒,过早减产(早收1天千粒重减轻1—2克)。市、县、乡“三夏”工作会应将小麦收获期抛洒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层层落实工作职责,县、乡、村干部坚持田间巡回检查,督促弃收田块的农民即时收获,努力使一年一度的小麦收获籽粒抛洒问题得到解决,力争颗粒归仓,减轻旱灾损失,保障农民增收。
  ----推广旱地小麦量水栽培技术
  今年5月5—7日,笔者调查富平、蒲城两县部分乡镇的旱地小麦,有四种情况表现突出:在同一块地里,哪一户种植抗旱品种(晋麦47等)、亩施化肥量小(特别是氮肥,播种时亩用量在10—15斤或未施)、亩播量小(亩播量3—4公斤)、土壤紧实田块(或免耕碾压麦田),哪一户今年的麦田长势相对较好,反之,旱情显得更为严重,减产幅度更大。
  建议县、乡政府和农技推广部门,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新技术,参观旱地在干旱少雨年份种植抗旱品种,降低化肥施用量、亩播种量和土壤紧实田块现场,在今年秋播之前,进一步宣传推广“旱地小麦量水栽培技术”,使农民预见性的选用品种、施肥等技术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