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人才工作 >专家建言 >

沈荣华:市场化改革 人才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

    发布时间:2013-03-11 09:50    
   目前,国内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运作模式大体有政府推动模式、投资推动模式、市场运作模式等三种。

  学者认为,相比而言,市场化模式更为可持续,更有利于朝着十八大提出的“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发展方向迈进。

  当务之急:市场化不健全

  近几年来,各地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主要是在目标定位、载体建设、体制机制突破、人才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市场特色不鲜明。

  在地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职能没有很好转变。各级政府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中,行政干预比较多,而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各类优秀人才的很少,严重阻碍了人才试验区的市场机制发育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恶性”人才竞争现象严重。近几年来,各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引进人才,片面依靠优惠政策抢夺人才和互挖人才,而在制度建设、营造环境方面普遍下力气不够,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的恶性人才竞争。

  三是人才流动阻力仍然很大。虽然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有所进展,但在体制内,计划配置人才的惯性仍然很大,阻碍人才流动等障碍远未解决,主要是户口、编制、档案、子女上学、出入境管理等五个人才流动拦路虎依然存在。

  四是对人才发展缺乏周期概念。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对“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投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等理念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位,对人才发展缺乏长远眼光,没有培养开发的战略意识。人才认识的“三体”现象(即中央是“导体”,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省市区是“半导体”,人才第一资源停留在理念和口头上的多;基层是“绝缘体”,有的地方忽视科技和人才投入),仍然十分普遍。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市场化发育不健全造成的。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定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已经成为人才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面临的最大挑战。

  有益经验:尊重市场规律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参照世界高科技人才聚集区的有益经验,市场取向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应该在政策、薪酬、人才、服务四个方面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首先,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一定是实施特别人才政策的区域。人才体制机制是推动人才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基础,而体制机制创新要靠政策创新推动。我们认为,政策创新问题抓住了人才发展的要害,是当前人才工作的一大“短板”。如长期困扰我们的人才评价政策、人才激励政策等,现在问题很多、矛盾很大,而现在有些人才工作者,只会做“人才工程”,不会做政策设计,这怎么能行?政府人才工作综合部门职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制定政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市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一定是实施特别人才政策的区域。

  其次,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一定是充分发挥和实现人才价值的区域。世界上的人才高地都是薪酬高地。要给予高层次人才充分的激励和保障,这方面包括物质激励,如工资福利;也包括精神激励,如荣誉、奖励、称号。要使拔尖人才有好的待遇,使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获得奖励、荣誉称号。国际化人才都是国际定价的,要吸引大量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必须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例如美国硅谷的人均收入在全美是最高的。

  同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一定是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区域。现在各地都在试验区建设人才高地,但人才工作的合力有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国家与地方没有很好形成合力,组织部门与人社部门没有很好形成合力。国家与地方没有很好形成合力,是指国家抓人才工作的措施就是一个“评”字,都是要求评各级人才;地方抓人才工作的措施是一个“引”字,围绕产业发展大力吸引人才,这两方面没有很好形成合力。组织部门与人社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是指组织部门和人社部门对人才的管理职责分得不是很清。我理解,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要站得更高,从战略上管理人才,谋划好人才工作全局,把握好人才工作方向,制定好人才政策,处理好人才工作重大关系。人社部门的综合管理,就是要抓“实”,体现“执行力”,做好构建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必须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此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一定是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的人才服务体系。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要科学界定人才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标准、平台载体、窗口、程序等。还要有一批国际化的人才服务机构,有一个宽松自由的人才环境。

  未来方向:市场配置人才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走市场化道路,运用市场手段推进人才试验区建设。

  目前,国内人才特区基本上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推动模式,如北京中关村;二是投资推动模式,如江苏;三是市场运作模式,如上海、广东。我们认为,三种模式各有特点,但相比较上海、广东模式比较可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实质上就是要深化政府部门的管理改革,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最终目标应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市场。

  加强人才制度建设,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是基础。全世界人才为什么往美国跑?主要是美国的人才制度好,有利于技术创新,有利于财富积累,有利于投资安全。实践证明,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核心是制度设计,关键是环境营造。近几年上海人才工作最大特点(吸引人才最大优势)就是走市场,也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综合环境,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区位和交通比较优越、从商环境良好、法制环境比较规范、要素市场体系比较充分、社会事业比较发达、城市生活比较文明时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各类人才反映较大的人才评价制度、人才激励制度、人才引进制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力求取得突破。一定要克服近几年来片面依靠优惠政策抢夺人才和互挖人才、忽视人才制度和环境建设的倾向,注重营造重才敬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

  构建人才服务体系,重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必由之路。建议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取消人才引进审批制,实行人才引进准入制、备案制。加快户籍、编制、档案管理等相关制度改革,突破人才流动中的地区、部门、所有制、身份、城乡等制度性障碍;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加强职业服务机构管理和市场运行监测,建立市场诚信体系,推进人才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相配套的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机制,加快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人才一体化建设,支持国内与国际两个人才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还需重视国际人才管理经验,提高人才管理试验区水平。根据中央关于上海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指示,最近,上海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浦东国际人才城”,这是提高人才管理试验区水平的新举措。上海应以“浦东国际人才城”为探索实践的新起点,在体制机制、服务体系、综合环境等方面探索创新,在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功能优化、效率提升上继续努力,进一步依靠集聚和发挥人才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目前,虽然开城仅4个多月,但已经取得了可喜效果。

  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是我国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充分珍惜本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从战略高度加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迎接中国人才发展的新高潮。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