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人才工作 >专家建言 >

人才培养开发接地气连民心

    发布时间:2013-04-23 09:48    

  2012年,渭南启动骨干人才培训计划,先后举办农业、宣传、环保、旅游、教育、卫生、规划建设、企业经营管理等8大类骨干人才培训共计18期,培训骨干人才1100人,并在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8所院校设立了渭南市骨干人才培训基地,初步形成了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直参训单位参与、内外培训机构实施的人才开发培养模式。骨干人才培训计划的实施,提升了本土人才素质,激发了现有人才潜能,成为全市人才培养开发工作“接地气、连民心”的重要途径,有力地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紧扣主题,服务大局。人才工作的落脚点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渭南骨干人才培训工作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围绕实现园区、城区、景区“三区”快速建设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发展,重点培训科技教育、建筑规划、农业生产、文化旅游、医疗卫生、新闻宣传等领域的人才。为了进一步服务好发展大局,依托全市人才信息系统,分行业建立人才信息库,全面掌握人才的存量、结构和专业技能,对渭南急需紧缺人才进行统计,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人才供需情况,为人才培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为青年人才发展创造条件,把研究生以上学历、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人才列入培训范围,不受条件限制。
  突出实用,注重实效。骨干人才培训的目的是提得高、用得上。因此,培养人才管用最重要。培训中,坚持教学内容“不求最前沿,只求最适合”,要适合渭南的市情和参训学员的本职工作,拿来就能用;选择参训对象时,要求具有一定发展潜能和培养价值,培训后要能出效果、显效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建站8年来,从引进品种到病除害防治,均由大学专家们手把手对果农进行技术示范和管理指导,为白水县培养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2012年,我们对试验站的教学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将培训对象扩大到全市各个苹果产区的果农,并将培训分为分秋冬季和春夏季管理两期进行。第一批就组织培训了全市苹果产区农民近600名,有力地扩大了人才培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促进了渭南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以白水为代表的渭南苹果销售独树一帜,一路飘红,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内外兼顾,形式多样。渭南骨干人才培训工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方式,由组织部门审核培训机构资质和培训方案,尤其对培训老师的水平资历进行认真审核,讲求理论知识和实用效果相统一。通过审核的,由市委人才办和培训机构签订委托培训协议,并按照培训方案计划安排进行实施。在培训实施中,由参训单位自主选择外出培训和在渭南集中授课方式。在培训人数、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的确定上,由参训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安排,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在培训方式上,根据各个行业不同的特点,安排不同的课程形式。例如,对于环保系统,我们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操作课程;对于旅游系统,就组织到重点景区进行实地教学。
  建章立制,保障有力。人才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有力的经费保障。为了规范培训内容,明确培训要求和主要任务,渭南市出台了《渭南市骨干人才培训管理办法》,明确了经费使用范围、使用方式,特别是骨干人才培训产生的授课费、学员食宿费、学习有关用品购置费,都必须从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列支,按照委托培训协议直接拨付给培训机构。在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由市委人才办和委托培训机构向参训的骨干人才颁发《渭南市骨干人才培训班结业证书》,作为人才年终考核奖励、荣誉评选的重要依据。


  (作者樊涓娟,中共渭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文章发表在《当代陕西》(人才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