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人才工作 >专家建言 >

院士专家谈人才:用人才梦托起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3-05-15 15:53    
  “中国梦的本质是强国梦,强国梦的基础是人才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岳良谈起自己的“中国梦”,激情满怀。四月末的北京,百花盛开。在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举办的“院士专家谈人才”座谈会上,30位院士专家会聚一堂,就如何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建言献策。
  实现人才梦的关键是为人才成长创造优良环境,这就需要一系列相互配套、衔接有序的人才政策支持。对此,中国钢铁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才让深有同感:“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的环境日益改善,方方面面力量都在重视人才,但是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够,尤其是各类人才政策的衔接上还欠一点儿火候。”
  人才培养是座谈会上讨论热烈的话题之一。与会院士专家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个人研究领域的专家,也具有行政职务,对人才工作各环节都有切身体会。“不能疼了女婿,忽视了儿子。”多位与会院士专家提到,在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本土人才的培养更不能忽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创新的灵魂是理性的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培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要用更加开放的理念,创造更加宽容的氛围。对失败的研究要同样尊重,鼓励失败者继续探索。”
  “中青年人才年富力强,正处于出成果的大好时光,应大力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力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唐旭东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同。身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莫荣坦言,这个定位45岁以下人群的人才工程让中青年人才大受鼓舞,但后期培养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关于人才评价体系的讨论将座谈会引向了高潮。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李翔海教授表示,人才评价体系中的论文发表指标,应该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有些人小论文发表了一堆,数量是很多,但是放在一起形不成一个体系,这些论文的分量显然没有一篇自成体系的具有源头性创新的大论文更具价值。”
  人才评价机制中对论文发表数量、各种奖项称号的强调,导致个别高校重研究轻人才培养的现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国梦,提高高等教育是基础。”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在会上呼吁,改进人才评价机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专家实地服务的方式,同时带去了专家的项目和资金,对他们帮助很大,这种活动应该多开展。”多年致力于广西大环江流域土壤污染修复与生态治理项目的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陈同斌教授,深刻感受到地方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对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博士后服务团等"把国家级专家带到地方去"的活动强烈支持。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人才工作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随着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大作用;人才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也会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座谈会最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究员刘耀的一番话说出了与会人员共同的心声。(刘云)